怎么毀掉一個孩子?獎勵他!
文/炮彈媽媽
近日,看到一則新聞,杭州媽媽胡瑩為了治女兒的拖延癥,用看電視時間作為獎懲,沒想到一個月后,又出現(xiàn)了新的問題。
胡瑩說,她家的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,各方面都表現(xiàn)很好,就是“拖延癥”讓人崩潰。
跟孩子談過、罰過,可就是沒什么用。
后來,胡瑩就把孩子最愛的看電視時間作為獎懲,孩子居然改掉了吃飯慢這個壞毛病。
胡瑩如法炮制,又用這個獎懲機制提高孩子做題的速度。
可是,一個月后,胡瑩卻發(fā)現(xiàn):
隨著獎勵的實現(xiàn),女兒看電視的時間越來越長;
而且女兒現(xiàn)在做任何事情,都會先問問有沒有獎勵;有,就積極表現(xiàn);沒有,就應付了事。
看到這個結果,我嚇了一跳。因為自己也曾經(jīng)用這招治我家熊孩子。
曾經(jīng),因為孩子太鬧,每次孩子拉完臭臭,為了省事,我和孩子他爸就拿出手機給孩子放《小豬佩奇》。
這樣他就會安靜地趴在沙發(fā)上看電視,而我們則悠哉地給孩子洗屁股、換尿布濕。
真是一片歲月靜好,安然若素。老母親天真地以為從此會過上和諧幸福的好日子。
可是,沒多久,孩子竟條件反射般,每次拉完臭臭就喊“佩奇、佩奇”。不放動畫片就不讓脫褲子,換完尿不濕也不給關手機,否則就氣得全身發(fā)抖、哇哇大哭。
不僅訓練大小便成了一大問題,而且孩子總是惦記著看手機,只要一閑下來,就要玩手機。
我們一度擔心,孩子會不會從此愛上手機,對其他一切都不感興趣了?
不止是我,現(xiàn)在許多父母都喜歡用電視、玩手機來討好(催促)孩子。
吃完飯就給看電視,表現(xiàn)好就可以玩手機。
本意是表揚孩子好的表現(xiàn),激勵孩子堅持下去,但實際上,用手機、電視換來孩子的規(guī)矩、聽話,這種做法真的有用嗎?
心理學家們做了很多實驗,研究獎勵對孩子所起到的作用。其中一組實驗的對象是一群孩子。
他們將孩子們分成了三組,玩繪畫游戲:
期望有獎勵組:這一組孩子被告知,只要跟著描繪本畫畫,就能得到獎勵(一本特別的證書);
沒有獎勵組:這一組孩子不做任何處理,沒有獎勵;
不期望有獎勵組:這一組孩子事先沒有告知會獲得獎勵,但是結果卻獲得意外之喜。
幾天后,再把孩子們帶到實驗室,給他們大量好玩的玩具,其中也包括上次的繪畫,但是這一次,沒有任何獎勵。
結果發(fā)現(xiàn),期望有獎勵的孩子對畫畫的興趣遠遠低于沒有得到獎勵的孩子。
外部的獎勵讓孩子對事物的關注轉移到對獎品的關注,反而削弱了孩子的自我能動性。
就像大多數(shù)父母,本來希望孩子能養(yǎng)成自己吃飯的好習慣,用看電視、玩手機做獎勵,反而降低了孩子吃飯的興致。
為了身體健康而吃飯,變成了為了能看電視而吃飯,吃飯本身帶來的樂趣蕩然無存。
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往,也變成了一場“給我手機,我就吃飯”的交易。
一旦撤掉手機等獎勵,孩子也會拿“不吃飯”來要挾家長。
看起來最省力的操作,結果卻是最令人費心。
其實,我們不是一味地反對獎勵,獎勵不一定好,也不全是壞,關鍵還是看父母怎么用。
首先,比起對結果的獎勵,對孩子品行、興趣的關注,更能帶給孩子源源不斷的動力。
比如,孩子考試得了第一名,可以說:“這次你考得很棒,你一定很喜歡這門科目?!?
孩子好不容易做出了一道題,可以夸他:“你真的很用心思考呢。”
孩子幫忙倒垃圾,可以稱贊他:“你懂事了,知道和爸爸媽媽共同分擔家務活了?!?
孩子意外地自己吃光了所有的飯菜,可以大笑:“寶寶動手能力提高了,盤子吃得干干凈凈的,都沒有灑出多少!”
就像實驗中的第三組孩子,他們畫畫雖然沒有告知會有獎勵,但是,事后卻得到意外的驚喜,孩子的興趣會增加。
其實,這意外的驚喜,不管是口頭表揚、還是一個小小的勛章,帶給孩子的都是肯定、是自信、是被看見,是對孩子內(nèi)心最大的鼓勵。
其次,用健康積極的獎品獎勵孩子,會對孩子形成良好的循環(huán)。
比如,獎勵孩子最愛吃的食物,或者體育項目。
朋友陳鑫就說,他兒子每次回到家,都自己先把作業(yè)寫完,然后給媽媽檢查,做得認真,就可以去打一個小時的籃球,要是寫得不認真,媽媽自然要叫他重寫,打籃球的時間就會被重寫的時間占去。
久了,孩子不僅養(yǎng)成認真、自覺寫作業(yè)的好習慣,還愛上了籃球、鍛煉了身體,真是一箭雙雕。
最后,雖然成為父母不需要考證,但是在孩子成長的路上,我們依然需要不斷地學習,去發(fā)現(xiàn)更多更好的育兒方式。
用心地陪伴孩子成長,真正地關心孩子,而不是事先預設一個“聽話的乖孩子”,用這種預設去控制他。
勞倫斯·科恩在《游戲力》中,提到自己女兒在上幼兒園時,總是很磨蹭,要他大喊大叫地提醒女兒,上學不要遲到。
后來,女兒發(fā)明了一個“假裝游戲”。
女兒躲在門背后輕聲對爸爸說:“現(xiàn)在假裝我還在樓上,我們就要遲到了,你真的很生氣?!?
于是,爸爸假裝威脅說:“你最好趕快下來,不然我就扔下你不管了,我自己去幼兒園了!”
女兒忍不住大笑出來,但爸爸假裝沒看見,氣哼哼地出門。
女兒坐進汽車后,他還是假裝沒看見,又表演起來:“氣死我了!如果幼兒園老師問:‘艾瑪呢?’我就跟他們說:‘她還沒穿好衣服呢,所以我只能自己來了!’”女兒一邊咯咯地笑個不停,一邊又忍住不出聲,假裝她不在車里。
這個假裝游戲讓爸爸再也不用大吼大叫,無需真的生氣;而孩子也從緊張的狀態(tài)中脫離出來,使得上學的準備工作變得有趣,很快自己就收拾好了。
我們很多時候只知道時間來不及了,催促孩子快點,快點,再快點。卻從未想過,孩子是不是因為緊張而手腳變慢,或是抵抗父母的嘮叨,還是因為專注于某事而沒有聽見父母的指令。
孩子不懂得表達,就需要父母仔細聆聽和觀察孩子,只有在充滿愛和自由的環(huán)境中,才能充分激發(fā)孩子的內(nèi)在動機,讓孩子養(yǎng)成終身受益的好習慣。
一個充滿愛的家庭環(huán)境,父母的關愛和陪伴,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最好動力。
作者:炮彈媽媽,創(chuàng)業(yè)寶媽,英語達人,擅長兒童心理研究,曾被家長譽稱“五星級育兒輔導專家”,以筆為鞭,育兒育己。新東方家庭教育(ID:xdfjtjy),傳遞專業(yè)家庭教育理念,提供海內(nèi)外家庭教育資訊,分享可吸收、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。讓持續(xù)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