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東方網(wǎng)>熱點專題>家庭教育高峰論壇>深度訪談>正文
專訪沈奕斐:父母角色定位對孩子教育很重要
主持人(左):李牧人,新東方北京學校泡泡少兒部總監(jiān)
沈奕斐(右):復旦大學家庭發(fā)展研究中心主任、社會學副教授
女性突破性別刻板印象
主持人:非常榮幸邀請到復旦大學家庭發(fā)展研究中心主任、社會學副教授沈奕斐老師來到我們直播間,沈老師有一本書叫《透過性別看世界》,社會對性別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,尤其是女性,那女性該如何突破社會性別的刻板印象呢?
沈奕斐:我們在講性別刻板印象的時候,背后是有兩個具體子項的:一個叫性別規(guī)范,一個叫性別角色。
所謂的性別規(guī)范就是你的坐姿、言語等各方面行為表現(xiàn)。性別規(guī)范最早是跟某些社會經濟發(fā)展條件等有緊密聯(lián)系的。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,有些規(guī)范就不合適了,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慢慢去改變它,比如說過去女性,說話說得特別輕,特別溫柔,速度慢一點點。但今天我們的女性也走到了社會上,我們在公共領域如果再像以前面對私人生活一樣,用比較委婉的方式去講,是很難獲得競爭力的,價值沒辦法體現(xiàn)。其實我們就可以去突破這種所謂的性別規(guī)范。這種規(guī)范的轉變,是社會對女性提出的新要求。
如果男性還停留在過去,覺得一個女性怎么能說話這么直截了當、不溫柔,這樣其實是不公平的,男女兩性都不得不在這個規(guī)范里面去做調整。
女性線條是柔美的,但是一個領導者的形象,常常是要有鋒芒的,那么這兩種形象之間,如何能夠體現(xiàn)在一個人身上,這對我們女性是很大的挑戰(zhàn)。對社會也是的,這是社會規(guī)范這部分。
還有一個叫社會角色,我們過去的女性所有的角色在家庭領域,她是女兒、妻子、母親。這些角色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——比較服務型照顧他人,她是順從的,
比較聽取丈夫意見的??蛇@個角色在今天不行。首先,不符合現(xiàn)代社會本身發(fā)展。今天的現(xiàn)代社會是時時刻刻要做決策,所以即使在家庭領域,女性也必須要當機立斷去做很多決策。
第二個,今天的女性不僅僅是要照顧別人,自己也需要被照顧,她也有工作,她也需要“妻子”,她也希望回到家里葛優(yōu)躺。這個角色,它也面對挑戰(zhàn)。
所以我們在講社會性別的時候,其實不是說男的要變成女的,女的要變成男的。我們讓每一個人更符合他自己內心的想法來跟隨時代的發(fā)展,而不是拿過去適合農業(yè)時代、工業(yè)時代的這種社會規(guī)范,放到今天信息時代對女性、對男性的要求。
家庭成員做好角色定位
主持人:對于孩子的教育,父母長輩互相拆臺這件事怎么看?
沈奕斐:要權責利益明確,比如說我們家喂養(yǎng)的事情是我媽媽負責的,我也真的很看不慣,為什么我兒子八歲了你還要喂他,但由于這個事情是我媽媽做的,如果我說:外婆一點都不懂科學教育,現(xiàn)在還在喂你。那外婆的權威就被打掉了,孩子就會質疑外婆的權威性。但是因為傳統(tǒng)思想的原因,外婆的權威不容置疑。因此,作為媽媽一定要從中調和。要跟孩子說:媽媽覺得外婆是一個特別努力的外婆,你也是個特別能體諒外婆的孩子,你們倆真的配合得很好,就讓他們互相喂,他們兩個這么相愛相殺的這種關系,互相很享受,我就不干涉,如果我去尊重我媽媽他們這樣的教育方式,她就不會來挑戰(zhàn)我,因為我在為她說話,這樣子我們互相保留各自的權威。
所以你會發(fā)現(xiàn)孩子在這中間,他就會既尊重老人又尊重爸爸媽媽。
主持人:關于父母角色定位的問題,有嚴父慈母,和嚴母慈父的說法,兩個人怎么配合比較好?
沈奕斐:現(xiàn)在對于夫妻共育是有誤區(qū)的,似乎夫妻雙方一定要對孩子保持一致,其實“一致”是指大方向的一致。如果你們兩個人對于怎么培養(yǎng)孩子大方向有分歧,是你夫妻關系本身就出問題了。良好的方式是:即使我跟你不一樣,我還尊重你。所以有些場合我們觀念不一樣時,我們不要互相詆毀,我們要做的事情是爸爸負責的這件事情,媽媽盡可能去尊重他,媽媽做的事情爸爸也應該來尊重。
關心與控制的關系
主持人:您有一句話特別有啟發(fā),關心與控制之間,取決于需不需要,這個可以詳細談一談嗎?
沈奕斐:我們總會覺得孩子其實要比我們以前幸福得多,他吃得好穿得好,有那么多人關心他,哪像我們小時候。但是如果你去比較現(xiàn)在的孩子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他并沒有覺得快樂幸福。
因為有時候我們給了很多我們認為好的東西,對孩子來講,他不在乎,那不是他需要的東西。他們會認為,如果我不需要,你就是對我的控制。所以關心和控制之間,沒有一條明確的界限,它取決于如果這個人需要他就是關心,如果不需要就是控制。
我有本書叫《做對“懶”爸媽,養(yǎng)出省心娃》。父母要做的一件事情是去觀察孩子,了解孩子,去尊重他。他不想要的時候是可以不要的。
主持人:這個需要和不需要之間會不會有一種情況,孩子認為不需要,咱們看來認為需要?
沈奕斐:是的,經常有這種爭議,所以我在《做對“懶”爸媽,養(yǎng)出省心娃》里面,提到了優(yōu)勢累積法,意思就是密切關注孩子,但是要不要出手,其實背后有個非常重要的邏輯,要去看孩子的行為,有的行為我們稱之為叫有自然后果的,有的是有邏輯后果的。
自然后果是說,孩子要去拿很燙的水,如果孩子把自己燙了,這個后果是孩子自己承受的,這個時候其實父母就可以忍一忍等一等;邏輯后果是說,孩子把一杯水潑在別人臉上,這個時候你就得要出手去管了,因為這個后果是讓別人承受的。
主持人:孩子特別要面子很少認錯,明明是他做的一些不太好的事情,他習慣性把責任甩到別人身上,咱們怎么教孩子為自己做的事情負責任?
沈奕斐:我覺得每次聽到這樣的問題,我就覺得這個問題前提假設就是有問題。
好像孩子天然就會甩鍋。
的確,不想承擔責任有部分天性使然的地方,但是如果孩子發(fā)現(xiàn)承擔責任跟撒謊之間的代價,其實是承擔責任更小一點點,你就會發(fā)現(xiàn)孩子是比較愿意承擔的。但我們現(xiàn)在看到的是:孩子一旦說真話,你鋪天蓋地的指責就來了,我們沒有給孩子正常試錯的空間,他犯了錯就覺得很嚴重。如果孩子撒謊里面,撒十次謊會被逮住三次,但是另外七次是逃過的,這樣一比較孩子肯定要學會撒謊推卸責任,隨著年齡的增長,甚至可以能夠逃過八次,劃算了。所以你的懲罰措施是帶有其他含義的,你得小心一下,往這個方向想想可能會是什么樣的。
主持人:中國的二胎政策開放以來,家有二寶的家庭越來越多,家庭關系也變得復雜,您給我們支支招,如何平衡大寶和二寶的家庭親子關系?
沈奕斐:我專門去研究了一下,我發(fā)現(xiàn)中國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兩個孩子、三個孩子的經歷了。其實有兩個孩子是特別好的,孩子能學會這種社交能力。我們過去的模式是:大姐、大哥在家里是有權威的,但是今天家里的大哥、大姐是沒有權威的,這時候就出現(xiàn)了一個所謂的公平觀的問題。
家長老想著一碗水端平,總覺得50%和50%是公平,如果現(xiàn)在已經給大寶60%了,就覺得已經很公平了,但我們在研究里面發(fā)現(xiàn)不是的。比如:我現(xiàn)在把這束花全部先送給你了,現(xiàn)在我在這里面拿出一朵花送給別人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我拿一朵你都覺得不順。你會說:這里有這么多花,我只拿走一朵而已。但是對于大寶來說,是感覺被剝奪的,對大寶來講你每一個剝奪,其實都是不舒服的;但是對二寶來講,本來這束花不是我的,其實對他來講,給一朵他可能就高興了,或者他看見哥哥有,他要兩朵。
所以這個過程中,公平的概念并不是50%對50%,到底是多少,涉及到這個孩子本身的性格,涉及到你們到底有多少的能量能付出。如果你本來就給的時間非常少,那孩子爭奪一定是厲害的。所以我覺得要破掉所謂50%的公平,你要讓小孩子自己去磨合,磨合出來到底怎樣的一種方式對他們是公平的。
想看高峰論壇現(xiàn)場實時播報嗎?精彩內容盡在交流群中分享~